Apple、Facebook、Twitter、Google、Pinterest…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為用戶創造了習慣,用戶每天都習慣性地使用這些產品,它們是那么吸引人,甚至讓人無法想象這些產品問世前的生活。
然而,創造用戶習慣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即使我寫過很多關于行為工程學注1和 習慣重要性的文章,能提供給設計師們設計及衡量用戶習慣所需的的工具資源也寥寥無幾。這也是我寫《成癮:如何構建形成習慣的產品》(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 Products)這本書的原因,它闡述了助力用戶習慣養成的:四步成癮模型(Hook Model)。
這篇文章會簡單介紹如何通過習慣測試(Habit Testing),打造讓用戶喜愛,更讓用戶上癮的產品。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視覺設計有一個天然的困難,因為視覺風格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所以設計師很難說服領導和其他人認可這種感受。如果恰巧你的設計和需求方的審美一致那都好說,但是如果不一致,那就有設計師好受的了。另外視覺設計也很難被衡量評判,也許團隊都認為設計的不錯,但是有什么客觀的證據去證明這個設計真的就是對的嗎?所以視覺設計師這個職業上升天然就有一道坎。
但是更可悲的是,我發現很多設計師并沒有很努力去改進這種狀態,因為長期的壓抑和抱怨,很多設計師更樂忠于學習技巧工具和新的設計風格,而不是對設計方法和設計流程探索研究。設計成果是否能幫助項目不重要,設計的夠不夠屌、能不能拿得出手、能否被同行表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一個很古老也很基礎的設計流程,當我們團隊在遇到視覺設計難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試著通過這個方法找到靈感和把方案順暢的推進下去。
對于每一位設計師的日常工作來說,如何有效闡述自己的方案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如果只是一張原型圖方案,無論標注得多么清楚,都會有一定的溝通理解成本,所以通常都會需要一個原型demo來幫助大家對方案進行直觀的演示,以此闡明方案的各類細節、操作體驗等等。為了幫助大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快速、簡單地制作原型demo,Demoo應運而生。
Demoo是基于web設計搭建的一款在瀏覽器內進行可視化操作的工具。通過上傳平面稿件,用手勢或觸點熱區的方式把界面關系連接起來,加入連接轉場,輸出一份仿真APP的、可體驗操作的設計方案,滿足在電腦、會議投影現場及手機上體驗操作。點擊這里可查看更詳細介紹:《為移動端方案設計演示而生的DEMOO》
隨著觸摸屏逐漸成為移動設備的標配,多點觸控手勢的廣泛應用,讓我們與手機、平板電腦甚至是筆記本電腦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更寬廣的聯系方式。我們通過模擬真實世界的手勢與屏幕上的各種元素進行互動,使許多曾經不曾想或者不敢想的人機交互方式變成了現實,同時手勢操作的應用降低了人與物理設備之間的溝通的門檻。
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0%,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58.1%,數字化閱讀比例首次超過傳統閱讀。結果同時顯示,在新興
媒介中,移動閱讀領跑,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達33.82分鐘[1]。為了給手Q公眾號用戶提供更好的文章閱讀體驗,我們進行了純文本文章閱讀體驗的研
究。
本文主要分享一下研究思路與方法的確定過程,第一部分主要從影響移動閱讀績效的指標體系入手,介紹本研究背景下如何確定評估指標,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與未來的研究展望。
視 覺設計有一個天然的困難,因為視覺風格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所以設計師很難說服領導和其他人認可這種感受。如果恰巧你的設計和需求方的審美一致那都好說, 但是如果不一致,那就有設計師好受的了。另外視覺設計也很難被衡量評判,也許團隊都認為設計的不錯,但是有什么客觀的證據去證明這個設計真的就是對的嗎? 所以視覺設計師這個職業上升天然就有一道坎。
但是更可悲的是,我發現很多設計師并沒有很努力去改進這種狀態,因為長期的壓抑和抱怨,很多設計師更樂忠于學習技巧工具和新的設計風格,而不是對設計方法和設計流程探索研究。設計成果是否能幫助項目不重要,設計的夠不夠屌、能不能拿得出手、能否被同行表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一個很古老也很基礎的設計流程,當我們團隊在遇到視覺設計難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試著通過這個方法找到靈感和把方案順暢的推進下去。